近来河南济源出名了,不是源于过去一年的GDP,也不是因为趣闻轶事,更不是有什么重大发现,而是由于济源市委书记向其属下秘书长抡起了一巴掌。不想这一巴掌打出了“官威”,打痛了下属的脸,更刺痛了社情民意。事件如果不是秘书长夫人“自作主张“”网上曝光,如果不是当下网络高度发达,甫一曝光,迅疾传播,持续发酵,力压其他事件,欲盖而不得,也许这件事情早就风淡云轻,连个涟漪都无法激起。
倘平民庶人众,因琐事发生纠纷口角,甚或肢体冲撞,司空见惯,也无甚观感,吃瓜群众更无甚兴趣,然同一事件却引起吃瓜群众如此津津乐道,久难释怀,盖非事殊,实为人异也。
济源市委书记位高权重,在济源一亩三分地上无人能及,市委书记承组织厚爱、受群众拥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市委书记自当不负众望,以高于常人的道德修为要求自己,以法律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然而却对下属动了粗,抡起了巴掌。
依法治国离不开依法行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级领导的守法意识和自身行为直接关涉和折射着当地依法行政的水平,领导的自身修为也彰显着当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程度。有人扒出了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发表于《学习论坛》的文章《全面依法治国重在管权治吏》,文章强调要保持权力理性谦抑,用法治思维用权施政,其言之凿凿,见地不可谓不深刻,不似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之辈。
然而对其下属一巴掌的行为却与其主张极不符合,与依法行政相去甚远,即使不能称之为专权跋扈,但冲动失范也影响极坏。治国先治吏,源于吏为人师。我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即使现代公务员的录用选拔也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而擢升为副厅级干部的市委书记,自是人中龙凤,非常人可比。故市委书记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其个人,而且彰显着当地的治理水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市委书记在处理一个吃饭问题上,仅因越轨出界甚或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仅与修身正己的古训背道而驰,也与遵纪守法的现代法治所不容。一巴掌若被群起仿效,势必会戾气滋生,法制糟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古代尚且如此,近、现代我们也提倡官兵一致,在倡导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当下,人格平等早已深入人心。
体制之内即使存在上下级关系,也仅是分工不同,人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封建残余不应该在现代领导的思维里根深蒂固。下属也是人,如果不是顾忌上下级关系,上行下效,下属被打时条件反射一般的奋起还击,也来个正当防卫,不说彼此斯文掉了一地,就是法律处理起来也是一地鸡毛,乏善可陈。
俄罗斯契科夫的一篇小说《一个小文员之死》描述的是一个庶务官因为看戏不经意一个喷嚏将唾沫星子溅到前排一个将军秃顶上的故事, 即使将军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小文员却如坐针毡,感觉闯了塌天大祸一般,当时不仅诚惶诚恐的道歉,而且事后反复登门找将军道歉请求谅解,即使将军说忘了这件事他依然过不了自己的那道坎,结果最终惹怒了将军被轰出去、这个小文员最终不堪压力,回到家里无疾而终!这篇短文虽然不乏夸张,但也揭示出了小人物的卑微命运,即使一个不经意的冒犯都会给小文员造成不堪承受之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严重后果。
而济源市市委书记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下属的一巴掌,可以想象给公务员造成的人格屈辱和心理压力何其之大,对社会负面观感何其之强烈。
济源市委书记的一巴掌暴露出了部分官场作风的蛮横粗暴,损害了党政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去甚远。期待这件事能够得到很好处理,回应群众关切,以儆效尤。